实践风采 | 青春“救”在当下,同心共护石榴籽石河子大学云顶集团yd222赴第六师五家渠市乡村振兴实践团
发布日期:2025-09-28   作者:云顶集团yd222学办(团委)  浏览数:18

团队介绍

团队由石河子大学我院2名指导老师、2名带队老师及11名本科生组成,实践内容聚焦心肺复苏、海姆立克、中暑、溺水、猫狗抓伤等常见意外伤害紧急救护技能的培养,普及急救知识,共筑救护防线。团队通过“四维”科普讲急救,“访”为未来研急救两个部分,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众精心制定专属急救学习课程,精心设计绘本、三折页、急救手册、海姆立克手势舞等普及形式,帮助救护知识入脑入心;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场景,通过急救地摊、急救小铺等活动,让救护知识“救”在身边。

主要做法

1.“四维”科普,让急救宣讲提质增效

团队探索“四维”科普讲急救,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急救课程,通过“讲”一场急救讲座、“练”一次急救操作、“读”一个急救故事、“画”一个急救绘本,依托暑期假日学校,累计覆盖社区儿童300余名,多措并举种好急救种子,同时积极与社区派出所开展共建活动,同心学急救,共筑“救护圈”。

2. “访”为未来,让服务方向有迹可循

团队积极开展急救知识“知信行”调查,深入了解回收有效测查问卷798份,撰写《第六师五家渠市居民院外急救知晓率调研报告》1份,根据报告提出急救置及建议1份,后续提交至当地相关部门。

3.卫国戍边,在“大思政课”中受教育长才干

实践团积极开展卫国戍边行专项活动,先后赴共青团红色记忆博物馆、兵团女子遏制戒毒所等实践育人基地参观学习,感悟青年担当;开展基层医生座谈,访问援疆医生,感悟医者使命,重温学医初心。

项目展示

实践团在广场设立“急救地摊”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普及

实践团在广场讲解婴幼儿海姆立克急救法

实践团为社区民警开展共建活动,共学救护知识

实践团指导小朋友们体验急救绘本

成果亮点

团队结合当地需求,结合团队优势,结合服务人群特点,设计多版急救课程,针对7-16岁群体,主讲拨打求助电话、暑期中暑的预防和处理、简便止血方法以及海姆立克急救法;针对16岁以上青年及成年人,侧重专业化教学,主讲不同场景下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、AED的使用,成人、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法、包扎等急救知识,在14天实践中,累计开展心肺复苏宣讲15场、海姆立克23场,累计授课达120课余时,回收有效问卷798份,累计服务3000余名居民。

项目得到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,累计发布新闻稿件16篇,其中学习强国、中国大学生在线、中青校园等国家级媒体报道4篇,青春六师等师市级媒体报道6篇,进一步扩大项目的社会知晓度与示范引领效应。

实践团制作网络文化艺术节作品3份,完成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1个,撰写青年观察报告1份,制作急救给本1册,运营“石大红志”公众号,制作急救视频,打造青年急救IP,让更多人了解急救、关注急救。

下一次规划

1.做好三个结合,急救课程量身定制:团队持续聚焦当地需求,挖掘团队优势,结合服务人群特点,设计急救课程,让服务更精准。

2.拓展服务场景,急救知识独手可及:团队突破传统宣讲边界,在广场、体育广场设立“急救小铺”,让居民零距离感受按心肺复苏按压力度、急救手法等实操要点,做一件科普实事,让急救知识变成烟火气中“看得到,学得会”的“救命”资源。

3.持续探索“小手拉大手”科普模式,通过海姆立克手势舞、粘土课程等特色活动和针对青少年的宣传材料吸引青少年主动学习,以趣味形式培育“急救种子”,在青少年群体中实现急救教育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传播”的跨越,培养急救青春力量

收获感悟

10年传承,爱心接续,“红十字”志愿者协会营及急救的足迹已遍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个师市,累计服务3.56万人次。“讲急救,做急救,传急救”实践团将持续秉持“人人学急救,急救为人人”的理念,在实践中践行医者仁心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。

图文 | 石河子大学云顶集团yd222赴第六师五家渠市乡村振兴实践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