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”路实践 | 戈壁芳华:边疆建设者的青春印记
发布日期:2025-09-06   作者:云顶集团yd222学办(团委)  浏览数:27

石河子的阳光洒过梭梭林,社区万寿菊迎风绽放,曾经的戈壁荒漠已焕发勃勃生机。今年夏天,我参加了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跟随团队一同前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。我们走访了多个连队和社区,发现了有那么一群人,他们用青春铺就发展之路,用坚守书写振兴篇章,用信仰与汗水绘就画卷,为当代青年标定心灵的坐标。

王纯芳:用脚步丈量边疆,让青春与祖国同频

“今年我40公岁啦!”王纯芳老人拄着拐杖走进社区时,一句俏皮话让我们瞬间卸下了拘谨。这位来自重庆的老人,眼底的明亮笑意与脸上的皱纹同样深刻,那是岁月无法磨灭的青春底色。上世纪60年代,绿皮火车载着年轻的她驶向西北,车窗外从青山绿水逐渐变成戈壁荒漠,“就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”,这句朴素的话里,藏着一代人最炽热的青春信仰。

在公路建设队的那些年,风沙是她最熟悉的“伙伴”。搬运石料时,狂风常把人吹得站不稳,汗水混着沙子在脸上结成泥块,可她从没喊过累。“那时候没想过苦不苦,就觉得这条路早一天修通,戈壁里的人就能早一天看到外面的世界。”如今,她参与修建的公路早已成为连接城乡的动脉,而她依然守在这片土地上,和老邻居们唠家常、给路边孩子买冰棍,用温暖延续着青春里的热忱。她说:“这里有我的青春和牵挂,心在这儿,日子就踏实。”

图片

与王纯芳老人聊当年在公路建设队的故事

宋士兴:以坚守诠释担当,让奋斗贯穿生命始终

在宋士兴老人的家里,最令人动容的不是墙上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而是那个被擦拭得锃亮的木质书柜,社区工作人员说,这是老人耗时半年,用废弃木料亲手打造的。15岁那年,他站上水利工地,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守护堤坝,“就怕出一点险情”。粗糙手掌上的厚茧,是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勋章。从玛纳斯河水利工程到夹河子水库重建,从木头启闭机到电子控制系统,他见证了石河子水利设施的跨越式发展。

退休后,他把对事业的执着转移到了社区,谁家家具坏了、楼道灯不亮了,他准会悄悄修好,连花架都是熬夜做的。抚摸着胸前的党徽,他翻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证书时,眼神无比坚定,“我1972年入党,党员就得一辈子为群众办事。”当我们为宋爷爷测量血压时,他不忘叮嘱:“你们学医的年轻人,要多到基层来。”这份扎根深处的坚守,让奋斗超越了年龄,成为刻在生命里的印记。

图片

宋士兴老人与自制的花架合影

图片

老报纸《贡献自己的一切》

丁运华夫妇:用奉献书写传承,让温暖连接各族人心

1959年,丁运华夫妇响应国家号召,离开家乡徐州,踏上前往新疆的征程。年轻的丁运华作为水利工程师,深知边疆水利事业的重要性:“那时的石河子,很多地方还是戈壁滩,没有水就没有生命,更谈不上发展。”他们的奋斗藏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里: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扛着测量工具到野外。戈壁滩上的太阳特别毒,晒得皮肤生疼,风一吹,满脸都是沙子。”为了获取准确数据,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,遇到持续强风天气,丁运华总会冲在前面,和工人们一起加固棚屋、固定物资,双手磨出了血泡也没人退缩。

他们的孩子和维吾尔族伙伴一起玩耍、互相学习语言,维吾尔族邻居常在瓜果飘香时热情邀约采摘,逢年过节饺子、汤圆等传统美食也成为邻里间传递心意的纽带。这些温暖互动,让“奉献”与“团结”成为看得见的生活。如今步入晚年,丁运华夫妇依然热爱着石河子的土地,常说:“这里的每寸土都浸着奋斗的汗,每颗心都连着各族的情。”

丁运华夫妇分享过往趣事

我们:以青春之名,续写边疆故事
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,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。”2025年,“西部计划”大力招募青年赴西部基层施展才干、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招募34430名毕业生服务基层。在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下,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接过前辈的接力棒,像王纯芳那样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相连、扎根祖国急需领域,如宋士兴般在岗位坚守热爱、化专业为服务力量,效仿丁运华夫妇用真诚促进民族团结、在新时代续写奋斗篇章。

边疆的风还在吹,岁月的花依然开。愿我们以青春为笔,以担当为墨,在祖国的大地上续写更多“戈壁生繁花”的故事,让青春永远与时代同辉。

图文丨朱雨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