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传承,当以少年为始;匠心培育,需从细微处行。2025年7月13日,石河子大学云顶集团yd222杏林学子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走进新城街道七社区,以一盏盏手工灯笼为媒,开启了一场浸润童心的传统文化小课堂,让千年民俗之美在孩子们的指尖流转、心间扎根。
活动伊始,实践团队成员化身“文化解码人”,为社区孩子们翻开了“灯笼里的中国故事”。从西汉元宵燃灯的肇始,到唐宋时期成为市井烟火的文化符号,再到当代承载团圆祈愿的情感寄托,一盏灯笼,串联起的是华夏子孙对光明的向往、对生活的热忱,更是跨越千年未曾断绝的文化基因。
“你们看,这不仅是照明工具,更是诗词里的‘东风夜放花千树’,是民俗中的‘添丁挂灯’祝福!”讲解者以诗为引、以俗为脉,将灯笼背后的历史沿革、民俗寓意、美学价值一一拆解,让晦涩的文化知识变得可感可触。孩子们仰着小脸,眼中闪烁着好奇与震撼,在文化溯源中,悄然播下传承的种子。
理论铺陈后,便是实操环节的热烈开场。竹篾轻弯、绢纱轻覆、灯穗轻垂,看似简单的灯笼制作,实则藏着“扎、糊、绘、饰”的传统技艺密码。实践团队成员化身“匠心导师”,手把手教孩子们丈量竹条、弯折定型,如同传承谱系里的“传帮带”,将非遗技艺的精髓注入少年掌心。
活动尾声,社区广场化作流动的“文化展厅”。孩子们提着亲手制作的灯笼巡游,传统纹样与现代童趣碰撞出奇妙火花:有人融入卡通元素,让传统拥抱潮流。这不是对传统的割裂,而是少年视角下的文化再创造,证明传统文化从未过时,只是等待年轻血液赋予新解。
图文丨周沐 马毓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