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学子“三下乡” | 跨越代际的敬意:对话“边境线上的守护者”魏德友
发布日期:2025-07-12   作者:云顶集团yd222学办(团委)  浏览数:28

永不换防的夫妻哨所

七月骄阳如熔金般泼洒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土地上,石河子大学云顶集团yd222 “青心相伴,逐梦齿刻社会实践团,带着探求与敬意,穿越戈壁与山峦,抵达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。在距离中哈边境线最后一公里处,一座朴素的院落静静伫立,这便是被誉为永不换防的夫妻哨所的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—一个被岁月打磨得坚实,更被忠诚擦拭得熠熠生辉的精神高地。

踏入小屋,温情扑面而来。得知实践团远道而来,魏德友老人与妻子刘景好热情招待了实践团一行。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双鬓,风霜刻深了他们的皱纹,但那朴实笑容里绽放的热情,瞬间融化了实践团的一路疲惫。魏老步伐稳健地迎上前,伸出粗糙却有力的大手与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紧紧相握。刘景好老人则慈祥地笑着,连声招呼:孩子们,累了吧,快进屋歇歇,喝口水!吃瓜!

在瓜香氤氲中,岁月勋章无声诉说。实践团成员围坐在桌旁,魏德友老人目光如炬,精神矍铄,眼神清澈且坚定。简朴的居所内,一张张耀眼的奖状、一枚枚闪亮的勋章,无声诉说着一位普通牧羊人非凡的守边史。老人轻抚着那部早已磨得锃亮的老旧收音机,他几十年如一日聆听天气预报的独特习惯,在年轻学子心中激起了涟漪——这细微的坚持,映照出对脚下每一寸国土的无限深情。

守边,就是守住我们自己的家。魏德友老人朴实的话语叩击着每位成员的心灵。他讲述起与妻子刘景好携手戍边的漫长岁月,在无垠草原与凛冽风沙的磨砺中,夫妇二人以脚步丈量边境线,守护着牛羊,更守护着神圣国土的安宁。那份守家的朴素信念,早已升华为对卫国戍边的无声担当。

我在这里守了快六十年,习惯了。不守着,心里放不下。当被问及为何能如此坚韧,老人平静的回答却蕴含着撼动人心的力量。六十载光阴,多少惊心动魄的往事沉淀其中,老人回忆起昔日孤身面对越境者时的沉着与勇敢,那并非一时血气之勇,而是扎根于灵魂深处对祖国每一寸疆土不容侵犯的信念。这份放不下的执着,在实践团学子心中点燃了灼热的火花。

国家给咱荣誉,不是叫咱享福,是提醒咱责任更重了。面对七一勋章等崇高荣誉,老人没有丝毫自矜,言语间唯有沉甸甸的责任。他指着窗外广袤的土地,对团队成员们殷切嘱托:你们是国家的未来,有知识,有力量。我守的是脚下的土,你们要守的是咱们国家发展的路,更要守住这份爱国的真心!这份嘱托,跨越了地域与年龄的隔阂,成为两代人之间最深沉的精神传递。

魏老坚守的院落,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坐标,它成为一座矗立在辽阔边境线上、更屹立于时代精神谱系中的灯塔。对于这群年轻的心灵而言,萨尔布拉克草原这堂界碑旁的思政课,以其最朴素的场景和最深沉的情感,完成了教科书无法替代的精神启蒙。

当年轻的身影踏上归程,回首望去,那方小小的院落与老人执着挺立的身姿,深深烙印在实践团成员心灵的版图上。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坐标的拜访,更是一次精神坐标的追寻。

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魏德友老人用一生诠释的平凡中的伟大坚守,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不朽的精神界碑。无论时代浪潮如何奔涌,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,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,我想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。实践团成员李瑞萌说道。

图丨杨佳霖    文丨李瑞萌 张雨晗